人物档案
刘为,中共党员,35岁,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管理硕士,曾参与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。
2015年8月由国务院扶贫办选派到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任第一书记。2016年10月,被授予“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”。
2016年12月23日,对雷山县南猛村第一书记刘为而言,又是忙碌的普通一天。自打他2015年8月由国务院扶贫办选派驻村以来,就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。
“村民们没有什么到了周末不干事的说法,作为村里的干部,自然也一样。”刘为说。
上午10时30分,从县城办完事返程,途径老猫村,刘为给村主任文俊峰打电话,说想去村里今年新建的香菇大棚看看。
赶巧的是,此时文俊峰正在香菇大棚里犯愁,老猫村在刘为的帮助下建起了香菇大棚,这是村里第一个实体集体经济项目,眼下,第一批香菇上市了,但不稳定的香菇价格让他们忧心忡忡。
刘为本打算只是去看一看,没想到却在香菇大棚里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,中间他还特意给雷山大酒店打电话咨询他们的香菇进货渠道、价格等,最后还跟文俊峰商量,以南猛村共济合作社的名义入股老猫村香菇产业,购进烘干设备,按照进超市的要求对香菇进行加工包装,延长产业链和保鲜期,通过农超、农社对接和电子商务多个渠道促进香菇销售。
“先订100斤看看,好的话以后长期合作。”中午时分,刘为接到了雷山大酒店的好消息,立马就把这一消息告知了文俊峰。
刘为说,虽然自己挂的是南猛村第一书记,但他其实也是与南猛相邻的老猫村、杨柳村共同的第一书记,三个村的发展他都要尽力。
像这样“赶巧”的事,在刘为的1年半第一书记生涯里,看似偶然,也是他事无巨细、事事放心间的一种必然。
回到南猛村,这里的变化让当地人都觉得惊叹。
惊叹的不仅是这里“一天一个样”的村容寨貌,还有这里由内向外散发的内生动力。
在刘为的帮助下,原是空壳村的南猛村,在2015年底成立了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,下设芦笙表演、民族手工艺、农业经营、电子商务4个组,涵盖了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,截至目前,全村35户贫困户有26户通过合作社实现户均增收2700元。
村寨最顶端,在建的宽阔芦笙场已初露雏形,不难预见,未来南猛村“芦笙之乡”的名号将更加响亮。
瑟瑟寒风中,刘为告诉了正在建设芦笙场的南猛村贫困户余德科、石淑念夫妇一个暖心的消息,他们正在凯里一中读书的女儿按政策还可以申请2600元的补助资金,让他们赶紧去申请,这让夫妇俩兴奋不已。
“你们觉得刘书记怎么样啊?”记者问到。
“他就是我们村的人啊。”石淑念说,在南猛村,连五六岁的幼儿都知道刘为,跟他很亲近。
而其实这个好消息,在刘为编印的、每个季度更新一次的《南猛村精准扶贫工作手册》里有着详细说明,但忙于活计的余德科夫妇俩还没来得及细看,怕耽误了申请时间,刘为特意来告知他们。
记者在最新的工作手册中看到,手册内容分为南猛村简介、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简介、村两委、驻村工作队人员名单、南猛村2016年工作计划、2016年南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、2016年南猛村精准扶贫工作账本、常用扶贫政策共计7项内容,从中,南猛村发展情况、脱贫情况甚至每户贫困户每个月具体的增收情况都是一目了然。
2016年12月13日,在刘为的牵线搭桥下,南猛村又与北京大基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在产业扶贫、旅游扶贫、教育扶贫、消费扶贫、农社对接和扶贫保险等方面签订了精准扶贫项目,为南猛村全面小康按下了“快捷键”。
“即使我任期满了,南猛的发展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继续又快又好前进。”刘为说。
从北到南,从繁华首都到偏僻小村,从办公室的精英白领到乡间奔走的第一书记,变化的是风景、人文、角色,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。
不虚晃一枪,不走过场,这是刘为初到南猛给自己的定位,而今,1年半的时间过去了,他动用了自己所有能调动的资源,以日复一日的忙碌与实干,千方百计给南猛带去了希望和动力。
在村民们眼中,这个跟他们一起上过山、摆过地摊、吆喝过买卖,当过一个月的村集体经济烤鱼店厨师的年轻小伙,就似他们相处过多年的亲人一般,是实实在在的南猛村人。
正如刘为自己所说,空间距离消失了,并不等同于心灵距离自动推进了。俯下身子,迈开步子,才能走进群众心里。
心与心的贴近,需要真诚、真情,穷与富的转变,需要实干、巧干。80后的刘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们认可的同时,也给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们上了一“课”,没有不能登顶的山,没有不能迈过的坎,用心方能用力干事、有所作为。(作者:陈丹 来源:贵州日报)
|